王赫:如果再爆股災 中共還能照舊統治嗎?
9月24日,央行宣布創設兩項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支持資本市場,證券、基金、保險公司互換便利(SFISF)首期5000億,首期股票回購、增持再貸款3000億。這是中共史上第一次。
之後A股暴漲,上證指數七八天就漲了1000點,攀上3600多點的高位。然而,A股畢竟被人稱為「垃圾股市」。10月9日,A股坐上「過山車」,三大指數齊跌,股民哀嚎一片。之後震盪下行,至10月21日,上證指數報收3268.11點,較3600多點高位下挫400點。
需要指出的是,A股被引爆,並非央行這兩項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的直接作用,而是社會上壓抑已久的投機、投資慾望因為央行的政策宣示而被釋放出來了。事實上,央行這兩項政策工具分別在10月10日、10月17日才落地。
其實,A股暴漲,當局始料未及,也並不樂見。當局渴望的是「長年牛市」,希望中長期資金入市。而且,大量投資者匆忙從銀行贖回理財產品、轉讓大額存單,甚至「借貸炒股」(如使用消費貸來炒),風險巨大。
因此,10月8日,央行主管媒體《金融時報》稱,金融管理部門已對商業銀行發出窗口指導,要求其嚴禁信貸資金流入股市。三天內,超30家中小銀行密集「示警」。部分大行也開始表態。10月18日,2024金融街論壇年會上,央行行長潘功勝也明確表示,信貸資金不可違規流入股市,這是金融監管的一條紅線。
但是,慾望一旦被釋放,就難以收住;而且,一旦慾望與A股扭曲的制度、當局的錯誤政策相結合,災難就是必然的了。這也是為什麼中國股市平均幾年就會發生一次股災的原因所在(如果以跌幅在20%以上作為大跌的標準,本世紀頭20年股災已有十次,詳見筆者「經歷太多股災 股民終要覺醒」一文)。
A股制度之扭曲,眾所周知。這裡僅以最新創設的兩項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為例,淺談當局相關政策的問題。
其一,證券、基金、保險公司互換便利(SFISF),支持符合條件的證券、基金、保險公司以債券、股票ETF、滬深300成分股等資產為抵押,從央行換入國債、央行票據等高等級流動性資產。固然,SFISF與美聯儲創設的定期證券借貸便利(TSLF)存在相似之處,均「以券換券」,不涉及大規模基礎貨幣投放,不會直接影響資金面。但是,TSLF誕生於美國次貸危機時期,其主要目的是緩解金融機構的流動性壓力,與SFISF提振股市的目的不同。兩者在資金用途、抵押品、期限以及質押率等方面有較大區別。更重要的是,美國股市規範,美聯儲啟用TSLF工具對美國股市有正向效果;而A股極不規範,SFISF的效果實難預料。此外,股市、債市資金恰似蹺蹺板,如果SFISF引導部分資金轉向股市,或對債市產生利空,當局恐怕顧此失彼。
其二,股票回購、增持再貸款。關於上市公司回購股票,在國際上很普遍。比如,蘋果公司自2013年初以來共回購了價值7006.1億美元的普通股,已發行股票數量較峰值時減少了42.24%。如果蘋果在過去11年裡沒有花一分錢回購股票,則其過去12個月的每股收益將僅為3.87美元,而目前的實際水平為6.50美元以上。但是,一如蘋果,國際上企業通常會使用自有資金而非借入資金來回購股票;如果利用貸款回購股票,這其間的風險和損失誰來承擔、如何承擔?況且,A股本身就存在系統性風險。
關於主要股東增持股票,本身無可厚非。但是中國股市的一大痼疾是「一股獨大」,大股東持股往往在60%、70%以上,公司治理結構長期畸形。一直有專家呼籲將大股東持股比例降至30%以下。現在當局支持主要股東增持股票,不是反著走路嗎?
通過以上簡單分析,可以看出,當局在經濟大盤動搖的形勢下,把希望寄託於刺激股市復甦(跡象是:9月24日央行等三部門首先開新聞發布會,26日才開政治局會議討論經濟問題;之後、發改委、財政部、住建部等等才陸續開新聞發布會);而股市復甦,又乞靈於一些從國外抄來的似是而非的貨幣政策工具,全然無視中國股市之高度扭曲和社會投機心理之強烈。
因此,當局的支持股市政策,必然引發股市的劇烈震盪,最終難免以股災收場。
對中共而言,最可怕的是,當前的大形勢,如果再發一次股災,自己會不會下台?
回顧歷史。清廷亡於辛亥革命,辛亥革命直接源於武昌首義。武昌首義成功關鍵因素之一是,湖北新軍被清廷調去鎮壓四川的「保路運動」、致使武昌城內空虛。而「保路運動」的導火索,則是1910年上海股災,炒股的川漢鐵路公司的CFO(總收支)將手頭上握有的350萬兩白銀輸個精光;這又疊加腐敗、官場內鬥、政見分歧(「鐵路國有」政策本身並無大錯),致使民怨沸騰(川漢鐵路公司的銀子是強行攤派而來的,「一點一滴之膏血,類由傾家破產,敲骨吸髓而來」),當局應對失當,革命黨人乘機起事,「保路運動」遂成辛亥革命先聲。從某種意義上講,1910年股災引發的多米諾骨牌效應,導致清廷滅亡。
如馬克‧吐溫所說,歷史不會重複,卻會押韻。如果再爆發一次股災(從目前的情形看是必然的),其對中共的衝擊,實在令人聯想不已。
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。
(轉自大紀元/責任編輯:劉明湘)
本文網址: https://www.ntdtv.com/b5/2024/10/22/a103923594.html
显示更多